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信息通信网络的基础传输通道,能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信息的传输,是IT通信最基础的建设,因其绝大部分为隐蔽性施工,若一旦在质量上有所不佳,后期维护及改造都将非常的麻烦。所以综合布线一定要规范化施工。
1、信息模块安装工艺
网络信息模块建设要求满足以下技术指标:
(1)信息模块应牢靠地安装在平坦的地方,外面有盖板。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地信息插座,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有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有开启口,应可防尘。
(2)安装在墙体上的插座,应高出地面30cm,若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应加上活动地板内净高尺寸。固定螺钉需拧紧,不应有松动现象。
(3)信息面板应有标签,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的类型。本系统采用TIA/EIA 568B标准接线。
(4)信息插座分为单孔和双孔,每孔都有一个8位/8路插针。这种插座的高性能、小尺寸及模块化特点,为设计综合布线提供了灵活性。它采用了标明多种不同颜色电缆所连接的终端,保证了快速、准确的安装。
a. 从信息插座底盒孔中将双绞电缆拉出约20-30cm;
b. 用环切器或斜口钳从双绞电缆剥除10cm的外护套;
c. 取出信息模块,根据模块的色标分别把双绞线的4对线缆压到合适的插槽中;
d. 使用打线工具把线缆压入插槽中,并切断伸出的余缆;
e. 将制作好的信息模块扣入信息面板上,注意模块的上下方向;
f. 将装有信息模块的面板放到墙上,用螺钉固定在底盒上;
g. 为信息插座标上标签,标明所接终端类型和序号。
2、线缆桥架安装工艺
线缆桥架建设要求满足以下技术指标:
1)表面防腐层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采用走吊顶的轻型槽型电缆桥架的方式;
3)综合布线系统的水平布线是放射型的,线路量大,因此线槽容量的计算很重要,按照标准的线槽设计方法,应根据水平线缆的直径来确定线槽的容量。
4)水平线槽使用率应为30%~50%。
5)为确保线路的安全,应使槽体有良好的接地端,金属线槽、金属软管、金属桥架及分配线机柜均需整体连接,然后接地,如不能确定信息出口准确位置,拉线时可先将线缆盘在吊顶内的出线口,待具体位置确定后,再引到信息出口。
6)桥架间连接板两端要有铜芯接地线,最小截面不小于4平方毫米;
7)桥架与支架间螺栓、桥架连接板螺栓固定无遗漏,螺母位于桥架外侧,铝合金桥架与钢支架固定时,要有互相间绝缘的防电化腐蚀措施;
8)支架用膨胀螺栓固定时,选用螺栓适配,连接紧固,防松零件齐全;
9)桥架转弯处的弯曲半径不小于桥架内电缆最小弯曲半径(R=100);
10)桥架应在具有腐蚀性液体管道上方;
11)桥架应在热力管道下方;
12)易燃易爆气体比空气重时,桥架应在管道上方;
13)易燃易爆气体比空气轻时,桥架应在管道下方;
14)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间距一般为1.5-3米。
15)桥架沿线经过建筑伸缩缝时应分段(100mm)。
16)桥架与其他管道的最小间距一般性管为平行间距0.4米,交叉间距0.3米;有腐蚀性管道为平行间距0.5米,交叉间距0.5米;有保温层的热力管平行间距0.5米,交叉间距0.5米;无保温层的平行间距1.0米,交叉间距1.0米。
17)应详细填写隐蔽工程记录并归档。
3、线管敷设工艺
依据《建筑电气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标准,钢管敷设的设计满足以下技术指标:
(1)配线与通风、上下水管等之间的最小距离:穿管配线平行为100mm,交叉为50mm,绝缘导线明配平行为200mm,交叉为lOOmm。
(2)配线工程的支持件固定牢靠,线路在经过建筑物的伸缩缝及沉降缝处应有补偿装置,在跨越处的两侧应将导线固定,并留有适当裕量。
(3)埋入墙或混凝土内的管子,离表面的净距不应小于15mm。
(4)进入落地式控制柜的电线管路,排列应整齐,管口应高出基础面不小于5mm。电线管路弯曲半径明暗配时均不应小于管外径的6倍,当埋设于地下或混凝土楼板内时,不应小于管外径10倍。
(5)电线管路中间加装接线盒,应符合国标《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8 .2.1.7)的规定。在TN-S系统中,金属电线管和金属盒(箱)必须与保护地线(PE线)有可靠的电气联接。
(6)明配钢管应排列整齐,固定点的距离应均匀,间距符合规定要求。钢管进入接线盒及配电箱时,管口露出盒(箱)应小于5mm。明配管应锁螺母或护圈帽固定,露出锁紧螺母的丝口为2-4扣。
(7)钢管敷设需要外涂防火漆,在钢管穿越墙体或楼板时需要进行防火封堵。钢管与设备连接时,应将钢管敷设至设备内,当不能直接进入时,应在钢管出口处加保护软管引入设备,金属软管长度不宜太于2m,管口包扎严密。
(8)在建筑物的顶棚内敷设时,必须采用金属管、金属桥架布线,吊顶内金属软管长度不应大于80mm。
(9)本项目线管统一采用镀锌钢管,具有耐腐蚀和屏蔽防干扰功能。
(10)配线子系统传输线缆由金属线槽引向用户区,详细做法有待施工图阶段确定。
4、线缆敷设工艺
电缆敷设要满足以下技术指标:
(1)工作区内线槽布局要合理、美观;
(2)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3)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4)对绞电缆在工作区宜预留3~6cm的长度;
(5)线缆剥线处理:使用斜口钳在塑料外衣上切开“1”字型长的缝;割去无用的电缆外衣;
(6)缆线布放前应核对型号规格、程式、路由及位置与设计规定相符;
(7)在同一管内包括绝缘在内的导线截面积总和应该不超过内部截面积的40%;
(8)电源线、信号电缆、对绞电缆、光缆及建筑物内其他监控系统的缆线应分离布放;
(9)各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10)缆线布放时应有冗余。在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一般为3至6米;工作区为0.3至0.6米;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5至10米;
(11)缆线布放,在牵引过程中,吊挂缆线的支点相隔间距不应大于1.5m;
(12)布放缆线的牵引力,应小于缆线允许张力的80%,对光缆瞬间最大牵引力不应超过光缆允许的张力。在以牵引方式敷设光缆时,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加强芯上;
(13)电缆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支架上,水平敷设时,直接部份间隔距施3~5m处设固定点。在缆线的距离首端、尾端、转弯中心点处300~500mm处设置固定点;
(14)管内缆线应顺直,尽量不交叉、转弯处应绑扎固定。4对对绞电缆以24根为束,25对或以上主干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型、缆径、缆线芯数为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扣间距应均匀、松紧适应;
(15)应详细填写隐蔽工程记录并归档;
(16)完成布线后要采用专用测试设备进行链路测试。保证所有信息点达到6类线路标准。
5、系统标签、标识管理
根据《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 )对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对设备间、电信间、进线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点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内容包括:管理方式、标识、色标、连接等。综合布线的各种配线设备,应用色标区分干线电缆、配线电缆或设备端点,同时,还应采用标签表明端接区域、物理位置、编号、容量、规格,以便维护人员在现场一目了然的加以识别。
(1)标识管理的范围
线缆(电信介质)、通道(走线槽/管)、空间(设备间)、端接硬件(电信介质终端)和接地。
线缆的标识,要求在线缆的两端都进行标识。空间的标识和接地的标识要求清晰、醒目。配线架和面板的标识除了清晰、简洁易懂外,还要美观。
(2)标签、标识规范性设计
(3)标签、标识材质、规格设计
1)设备标识:
设备标识是数据中心标识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内容通常包括设备名称、设备编号、设备型号、上线时间、维护人员、资产条码等。内容通过专业打印实现字迹的标准规范。
2)机架机柜标识
包括走线架、列头柜、机柜、机架等标识,其内容对应相关信息。设计样式通常与设备标识统一。
3)线缆标识
线缆标识通常包括弱电线缆和强电线缆,其内容通常包括起始端信息、终止端信息、跳转信息、设备名称、PDU信息等。
综合布线槽道中的走线使用覆盖保护膜标签,可以紧密贴合线缆,更能抵御槽道中线缆穿插时所造成的对信息的破坏,更好保护数据信息。配线架及设备的跳线使用旗型标识,较小的线缆接触面积利于查看,有效减少松动端口的可能,同时,使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应用,使各类线缆一目了然。较粗的电缆则使用悬挂式标识,通过绑扎方式固定于电缆,助燃性弱的材质更适用于强电环境。
4)端口标识
用于配线架端口,其信息与设备、线缆等一一对应,方便维护及管理。可以通过用不同的颜色单独标注重点线路,使维护级别一目了然。
5)空间环境标识
机房标识:体现机房名称,带有形象特征;
警示标识:将传统的各种警示方式统一通过标识方式实现,规范而整洁;
区域标识:根据不同的应用区域,用不同色彩的地面标识将区域划分,让维护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